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SD指南2年前 (2023)发布 一起用AI
900 0 0

引言

最近大火的AI作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,AI作画近期取得如此巨大进展的原因个人认为有很大的功劳归属于Stable Diffusion的开源。Stable diffusion是一个基于Latent Diffusion Models(潜在扩散模型,LDMs)的文图生成(text-to-image)模型。具体来说,得益于Stability AI的计算资源支持和LAION的数据资源支持,Stable Diffusion在LAION-5B的一个子集上训练了一个Latent Diffusion Models,该模型专门用于文图生成。

Latent Diffusion Models通过在一个潜在表示空间中迭代“去噪”数据来生成图像,然后将表示结果解码为完整的图像,让文图生成能够在消费级GPU上,在10秒级别时间生成图片,大大降低了落地门槛,也带来了文图生成领域的大火。所以,如果你想了解Stable Diffusion的背后原理,可以跟我一起深入解读一下其背后的论文High-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Latent Diffusion Models(Latent Diffusion Models),同时这篇文章后续也会针对ppdiffusers的相关代码进行讲解。该论文发表于CVPR2022,第一作者是Robin Rombach,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机器视觉与学习研究小组。

Stable Diffusion

再解读论文之前,首先让我深入了解一下Stable Diffusion。

Stable Diffusion基于Latent Diffusion Models,专门用于文图生成任务。目前,Stable Diffusion发布了v1版本,即Stable Diffusion v1,它是Latent Diffusion Models的一个具体实现,具体来说,它特指这样的一个模型架构设置:自动编码器下采样因子为8,UNet大小为860M,文本编码器为CLIP ViT-L/14。官方目前提供了以下权重:

sd-v1-1.ckpt: 237k steps at resolution 256×256 onlaion2B-en. 194k steps at resolution 512×512 on laion-high-resolution(170M examples from LAION-5B with resolution >= 1024×1024).sd-v1-2.ckpt: Resumed from sd-v1-1.ckpt. 515k steps at resolution 512×512 onlaion-aesthetics v2 5+(a subset of laion2B-en with estimated aesthetics score > 5.0, and additionally filtered to images with an original size >= 512×512, and an estimated watermark probability < 0.5. The watermark estimate is from theLAION-5Bmetadata, the aesthetics score is estimated using theLAION-Aesthetics Predictor V2).sd-v1-3.ckpt: Resumed from sd-v1-2.ckpt. 195k steps at resolution 512×512 on “laion-aesthetics v2 5+” and 10% dropping of the text-conditioning to improveclassifier-free guidance sampling.sd-v1-4.ckpt: Resumed from sd-v1-2.ckpt. 225k steps at resolution 512×512 on “laion-aesthetics v2 5+” and 10% dropping of the text-conditioning to improveclassifier-free guidance sampling.

论文贡献

Diffusion model相比GAN可以取得更好的图片生成效果,然而该模型是一种自回归模型,需要反复迭代计算,因此训练和推理代价都很高。论文提出一种在潜在表示空间(latent space)上进行diffusion过程的方法,从而能够大大减少计算复杂度,同时也能达到十分不错的图片生成效果。相比于其它空间压缩方法(如),论文提出的方法可以生成更细致的图像,并且在高分辨率图片生成任务(如风景图生成,百万像素图像)上表现得也很好。论文将该模型在无条件图片生成(unconditional image synthesis), 图片修复(inpainting),图片超分(super-resolution)任务上进行了实验,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论文还提出了cross-attention的方法来实现多模态训练,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。论文中提到的条件图片生成任务包括类别条件图片生成(class-condition), 文图生成(text-to-image), 布局条件图片生成(layout-to-image)。这也为日后Stable Diffusion的开发奠定了基础。

方法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Latent Diffusion Models整体框架如图,首先需要训练好一个自编码模型(AutoEncoder,包括一个编码器 E\mathcal{E}和一个解码器D\mathcal{D})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利用编码器对图片进行压缩,然后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,最后我们再用解码器恢复到原始像素空间即可,论文将这个方法称之为感知压缩(Perceptual Compression)。个人认为这种将高维特征压缩到低维,然后在低维空间上进行操作的方法具有普适性,可以很容易推广到文本、音频、视频等领域。

在潜在表示空间上做diffusion操作其主要过程和标准的扩散模型没有太大的区别,所用到的扩散模型的具体实现为 time-conditional UNet。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论文为diffusion操作引入了条件机制(Conditioning Mechanisms),通过cross-attention的方式来实现多模态训练,使得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也可以实现。

下面我们针对感知压缩、扩散模型、条件机制的具体细节进行展开。

图片感知压缩(Perceptual Image Compression)

感知压缩本质上是一个tradeoff,之前的很多扩散模型没有使用这个技巧也可以进行,但原有的非感知压缩的扩散模型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,由于在像素空间上训练模型,如果我们希望生成一张分辨率很高的图片,这就意味着我们训练的空间也是一个很高维的空间。引入感知压缩就是说通过VAE这类自编码模型对原图片进行处理,忽略掉图片中的高频信息,只保留重要、基础的一些特征。这种方法带来的的好处就像引文部分说的一样,能够大幅降低训练和采样阶段的计算复杂度,让文图生成等任务能够在消费级GPU上,在10秒级别时间生成图片,大大降低了落地门槛。

感知压缩主要利用一个预训练的自编码模型,该模型能够学习到一个在感知上等同于图像空间的潜在表示空间。这种方法的一个优势是只需要训练一个通用的自编码模型,就可以用于不同的扩散模型的训练,在不同的任务上使用。这样一来,感知压缩的方法除了应用在标准的无条件图片生成外,也可以十分方便的拓展到各种图像到图像(inpainting,super-resolution)和文本到图像(text-to-image)任务上。

由此可知,基于感知压缩的扩散模型的训练本质上是一个两阶段训练的过程,第一阶段需要训练一个自编码器,第二阶段才需要训练扩散模型本身。在第一阶段训练自编码器时,为了避免潜在表示空间出现高度的异化,作者使用了两种正则化方法,一种是KL-reg,另一种是VQ-reg,因此在官方发布的一阶段预训练模型中,会看到KL和VQ两种实现。在Stable Diffusion中主要采用AutoencoderKL这种实现。

具体来说,给定图像 x∈RH×W×3x \in \mathbb{R}^{H \times W \times 3} ,我们可以先利用一个编码器 E\mathcal{E} 来将图像编码到潜在表示空间z=E(x)z=\mathcal{E}(x) ,其中 z∈Rh×w×cz \in \mathbb{R}^{h \times w \times c} ,然后再用解码器从潜在表示空间重建图片x~=D(z)=D(E(x))\tilde{x}=\mathcal{D}(z)=\mathcal{D}(\mathcal{E}(x)) 。在感知压缩压缩的过程中,下采样因子的大小为 f=H/h=W/wf=H / h=W / w,它是2的次方,即 f=2mf=2^m

潜在扩散模型(Latent Diffusion Models)

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普通的扩散模型(DM),扩散模型可以解释为一个时序去噪自编码器(equally weighted sequence of denoising autoencoders)ϵθ(xt,t);t=1…T\epsilon_\theta\left(x_t, t\right) ; t=1 \ldots T ,其目标是根据输入 xtx_t 去预测一个对应去噪后的变体,或者说预测噪音,其中xtx_t是输入 xx 的噪音版本。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:

LDM=Ex,ϵ∼N(0,1),t[‖ϵ−ϵθ(xt,t)‖22]L_{D M}=\mathbb{E}_{x, \epsilon \sim \mathcal{N}(0,1), t}\left[\left\|\epsilon-\epsilon_\theta\left(x_t, t\right)\right\|_2^2\right]

其中 tt{1,…,T}\{1, \ldots, T\} 中均匀采样获得。

而在潜在扩散模型中,引入了预训练的感知压缩模型,它包括一个编码器 E\mathcal{E} 和一个解码器 D\mathcal{D}。这样就可以利用在训练时就可以利用编码器得到 ztz_t,从而让模型在潜在表示空间中学习,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:

LLDM:=EE(x),ϵ∼N(0,1),t[‖ϵ−ϵθ(zt,t)‖22]L_{L D M}:=\mathbb{E}_{\mathcal{E}(x), \epsilon \sim \mathcal{N}(0,1), t}\left[\left\|\epsilon-\epsilon_\theta\left(z_t, t\right)\right\|_2^2\right]

条件机制(Conditioning Mechanisms)

除了无条件图片生成外,我们也可以进行条件图片生成,这主要是通过拓展得到一个条件时序去噪自编码器(conditional denoising autoencoder)ϵθ(zt,t,y)\epsilon_\theta\left(z_t, t, y\right) 来实现的,这样一来我们就可通过 yy 来控制图片合成的过程。具体来说,论文通过在UNet主干网络上增加cross-attention机制来实现ϵθ(zt,t,y)\epsilon_\theta\left(z_t, t, y\right)。为了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模态预处理 yy ,论文引入了一个领域专用编码器(domain specific encoder) τθ\tau_\theta ,它用来将 yy 映射为一个中间表示 τθ(y)∈RM×dτ\tau_\theta(y) \in \mathbb{R}^{M \times d_\tau},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引入各种形态的条件(文本、类别、layout等等)。最终模型就可以通过一个cross-attention层映射将控制信息融入到UNet的中间层,cross-attention层的实现如下:

Attention(Q,K,V)=softmax⁡(QKTd)⋅V,withAttention (Q, K, V)=\operatorname{softmax}\left(\frac{Q K^T}{\sqrt{d}}\right) \cdot V, with

Q=WQ(i)⋅φi(zt),K=WK(i)⋅τθ(y),V=WV(i)⋅τθ(y)Q=W_Q^{(i)} \cdot \varphi_i\left(z_t\right), K=W_K^{(i)} \cdot \tau_\theta(y), V=W_V^{(i)} \cdot \tau_\theta(y)

其中 φi(zt)∈RN×dϵi\varphi_i\left(z_t\right) \in \mathbb{R}^{N \times d_\epsilon^i} 是UNet的一个中间表征。相应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:

LLDM:=EE(x),y,ϵ∼N(0,1),t[‖ϵ−ϵθ(zt,t,τθ(y))‖22]L_{L D M}:=\mathbb{E}_{\mathcal{E}(x), y, \epsilon \sim \mathcal{N}(0,1), t}\left[\left\|\epsilon-\epsilon_\theta\left(z_t, t, \tau_\theta(y)\right)\right\|_2^2\right]

实验

论文的所用到的模型为LDMs,在无条件图片生成任务上用到的数据集为LSUN、FFHQ以及CelebA-HQ,在类别条件图片生成用到的数据集为ImageNet,在文图生成任务上用到的数据集为Conceptual Captions、LAION。论文设计了大量的对比实验,并分别对感知压缩权衡(下采样因子)、LDM生成效果对比进行了分析验证。并且还在其他任务上进行了实验,包括Super-Resolution、Inpainting、layout-condition在内的多种图片生成等任务,这说明说明LDMs中的学习到的潜在表示空间确实具备很强的分布拟合能力,能够够适配各种下游任务。

感知压缩权衡(Perceptual Compression Tradeoffs)

前面提到过下采样因子 ff 的大小为 f=H/h=W/wf=H / h=W / w,如果 f=1f=1 那就等于没有对输入的像素空间进行压缩,如果 ff越大,则信息压缩越严重,可能会噪声图片失真,但是训练资源占用的也越少。论文对比了ff 在分别 {1,2,4,8,16,32}\{1,2, 4, 8, 16, 32\} 下的效果,发现ff{4−16}\{4-16\} 之间可以比较好的平衡压缩效率与视觉感知效果。作者重点推荐了LDM-4和LDM-8。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下采样因子对比实验,横坐标train step,左纵坐标FID,右纵坐标Inception Score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下采样因子对比实验,横坐标throughtput,纵坐标log FID,左CelebA-HQ数据集,右ImageNet数据集

LDM生成效果(Image Generation with Latent Diffusion)

论文从FID和Precision-and-Recall两方面对比LDM的样本生成能力,实验数据集为CelebA-HQ、FFHQ和LSUN-Churches/Bedrooms,实验结果如下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其效果超过了GANs和LSGM,并且超过同为扩散模型的DDPM。

效果展示

看一下在各个任务上的效果。

无条件图片生成(unconditional-image 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类别条件图片生成(unconditional-image 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文图生成(text-to-image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布局图片生成(layout-to-image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超分辨率(super-resolution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图片修复(inpainting, object removal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风景图语义合成(semantic-to-image,semantic synthesis of landscape images):

Stable Diffusion原理解读

参考

High-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Latent Diffusion Modelsarxiv.org/abs/2112.10752
High-Resolution Image Synthesis with Latent Diffusion Modelsopenaccess.thecvf.com/content/CVPR2022/papers/Rombach_High-Resolution_Image_Synthesis_With_Latent_Diffusion_Models_CVPR_2022_paper.pdf
https://github.com/PaddlePaddle/PaddleNLP/tree/develop/ppdiffusersgithub.com/PaddlePaddle/PaddleNLP/tree/develop/ppdiffusers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