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,在写科幻小说

MJ指南1年前 (2023)发布 一起用AI
437 0 0

多年以后,人们谈论起中国的“科幻年”,2023必将被提到。

年初,《三体》、《流浪地球2》大火,从“脑机接口”到“氦闪危机”,故事里的科幻设定引发大讨论;横空出世的ChatGPT给人一种科幻迫近现实的感觉;这两天,Midjourney V5画出的一对中国情侣更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……

截至目前,《流浪地球2》票房已破40亿,豆瓣8.4分。而作为影视上游,近年来,科幻文学创作的增长势头引发诸多关注,中国不止一个刘慈欣,那么——

到底是哪些人在写科幻小说?他们是职业作家吗?靠写作能养活自己吗?他们的脑洞又是从何而来?

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海报

大开脑洞,为爱发电

张潇最近很忙,忙到没空回微信,前一天我发过去的问题,他要拖到第二天傍晚6点多才有回响,还是一边扒拉饭,一边跟我细数一天的日程:

“最近在梳理公司财务状况,每天大多时间埋头在账本里;有个新项目刚讨论完业务模式,等着确认合同;跟一位导演合作短视频,说好今天要拿出脚本;公司还在招聘新编辑和助理,有一堆资料要看……”

科幻作家张潇。

80后的张潇,是杭州星航文化的创始人,这是一家漫画制作公司,2022年刚刚出版了一套改编自马伯庸三国系列的漫画集。

张潇的网络账号。

漫画公司是主业,张潇还有个副业。

他的网络账号签名是“动漫从业者,也写科幻小说”,作为一名科幻作家,他曾获“微博十大科幻新秀作家”“光年奖”“水滴奖”等。

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张潇,从小就是科幻迷,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读大学时写出来的。

“大学专业对我最大的影响,是理性逻辑的思考模式与尊重科学的态度。”张潇说。

张潇的办公桌。除了动漫相关之外,左上角有科幻作家朋友寄来的新作品。

从科研到互联网,最后到创业,踏上社会后的张潇不管做什么工作,写小说是一直在坚持的事。哪怕最近一年多,忙得没空落笔,也在构思大纲,“有一篇我觉得还不错,已经在写作中,希望尽快完成。”

张潇在工作室吃晚饭的时候,灰狐已经在家把碗刷完,埋头写作。

80后科幻作家灰狐,是山西某县城一名普通机关职员。灰狐著有《固体海洋》《鲸鱼航线》等,曾获“银河奖”、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等,他的《火星往事》去年刚出版。

灰狐《火星往事》,《科幻世界》出品,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,2022年4月

部队转业后,灰狐回老家,工作、家庭稳定下来后就开始写科幻小说。县城不大,下班到家用不了10分钟,娱乐活动少、工作压力小,灰狐的空闲时间都给了写作。

灰狐洗好碗开始写作的时候,陈梓钧还在实验室里,没吃上饭。

陈梓钧是近年崛起的90后科幻作家,曾多次获“银河奖”。去年刚出版了短篇小说集《闪耀》。

陈梓钧《闪耀》,八光分文化/新星出版社,2022年12月

晚上近9点,陈梓钧才回我消息,说下班再找我。等到他下班,已是凌晨0点43分。他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研工作,泡实验室的结束时间经常自己也不知道。

陈梓钧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,大二时开始发表科幻小说。除了力学,他还选修了天文学和生物学的课程。“这些学科和航天、太空这些科幻母题有很多技术上的联系。”陈梓钧说,“专业学习提供的思维方式,对写作‘开脑洞’也有所帮助。”

软件工程师慕明毕业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,她是银河奖、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,作品曾入围“收获文学排行榜”中篇小说榜。

从敲代码开始,慕明从事技术工作10年。“技术行业的从业经验,能为写作提供真实的一手资料,帮助作者深度了解、思考科技问题的本质,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。”

慕明《宛转环》,单向空间/上海文艺出版社,2023年2月。

10多天的采访里,我发现,国内的科幻作者,大多是兼职创作。

除了像陈梓钧、慕明这类从事科研与技术的,也有不少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,比如张潇是漫画编辑,段子期是编剧,查杉是电影导演,李宏伟、修新羽是文学编辑,夏笳、刘洋、张冉、贾立元在高校里工作,顾适则是城市规划师……

这群人大多有相关的学科背景,但他们进行科幻写作,纯由兴趣驱动,是一群“为爱发电”的科幻迷。

任何人都能写科幻

理工科的教育、工作背景的人写科幻,有天然优势加持。

往远了说,写出《2001太空漫游》的亚瑟·克拉克在二战中是一名雷达技师;“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”海因莱因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物理学……

亚瑟·克拉克(1917-2008),英国科幻小说家。

当代作家中,电影《降临》的原著作者特德·姜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系,刘慈欣是高级工程师,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……

那非理工科出身的作家能不能写好科幻?当然能!

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是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大楼,离三里屯不远,这是李宏伟上班的地方。他是一位资深图书编辑,也是一位科幻作家。

作家李宏伟。

李宏伟曾以《月球隐士》等作品获过郁达夫小说奖、十月文学奖等,《引路人》曾获“钱江晚报·浙江新华”第十届春风悦读榜的“春风科幻奖”。

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,硕士方向是美学。李宏伟说,自己不是标准意义上的“科幻作家”,“当然,或许并没有这样的标准。我主要从科幻小说这里借鉴时间观、世界观,比如末世感、废墟感、危机感,比如在长时间段内对人类作为整体的观察。”

李宏伟《引路人》,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,2021年9月。

李宏伟的小说是“软科幻”。

简单分的话,“硬科幻”以物理学、生物学、天文学等“硬科学”为基础,从技术角度严格推演预测,科技细节在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;而“软科幻”集中从哲学、心理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等角度,在科幻背景下讨论社会、伦理等关系。

李宏伟的作品,放在国外文学谱系中更像《一九八四》,风格偏向于拍成电影的《头号玩家》《ET》等。

《头号玩家》,斯皮尔伯格导演作品。

灰狐也不是理工科出身,他的专业“跟科幻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关系”。灰狐走上科幻写作的道路,就是靠阅读。

灰狐从小喜欢科幻作品,“要感谢《科幻世界》,”当时读到的科幻长篇,都是经典中的经典。除了科幻作品,灰狐也读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等作家关于伦理、人性的作品。十几年过去,“一万小时定律”应验了,脑子里积累的全是科幻小说的桥段和套路。

非理工的话,那专业就更多样化了:陈楸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影视编导系;宝树本硕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;贾立元是清华大学文学博士。

眼光放至海外,与阿西莫夫比肩的巨匠弗兰克·赫伯特是媒体工作者,他的《沙丘》是软科幻作品的一座高峰;美国华裔科幻作家、雨果奖得主、《三体》的译者刘宇昆,职业是律师……

刘慈欣与刘宇昆。

可见,理工科的教育背景,并不是科幻写作的硬标准。

“只要有一颗想创作的心,和充分的想象力,任何人都可以写科幻。”张潇说。

有人全职写科幻

早在10年前,刘慈欣就登上作家富豪榜,但在全职写作之前,他也有过一段漫长的“为爱发电”期,整整十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,直到1999年才在《科幻世界》杂志发表作品。插个冷知识——当时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的主编是著名作家阿来,前一年《尘埃落定》刚刚出版。

为什么不专职写作?有人问过刘慈欣。“当时,国内的科幻小说市场很小,养不活专职作家。”这是他的答案。

科幻作家王晋康曾回忆,那时候全职写科幻是完全不可能的。

今天,兼职仍是大多数科幻作者的状态,但也有一些全职作者,比如青年一代里的万象峰年、梁清散、天瑞说符等。

95后的天瑞说符是网络作家。这位生物学硕士,读大学时就开始写网文,毕业时已是起点的签约作家,并凭《死在火星上》获“银河奖”。

科幻网络作家天瑞说符

签约后就可以全职写作,这是天瑞说符早早做好的职业规划。去年,他的《我们生活在南京》出版,已经卖出了影视版权。

当同学还是职场菜鸟时,他已经拿下了华语科幻星云奖,两次获得“银河奖”。《科幻世界》总编辑姚海军说:“(天瑞说符)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家,正在改变网络科幻的样貌。”

为了写好科幻,天瑞说符表示,接下来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计划。

全职科幻作家正在出现,兼职作家的职业身份也越来越多元。

“这是科幻热潮和产业化带来的盛况,更多人能靠科幻养活自己了。”陈梓钧对此很乐观,“也许有更多、更多元化、更有文学与剧作专业性的作品出现。”

《科幻世界》

几年前,作为《科幻世界》曾经的掌门人,阿来对当下中国科幻现状表示过担忧:当下科幻文学并没有真正繁荣,只是资本进入。科幻作家没有增加,反而在减少。因为科幻写作难度很高,“既要了解文学写作,又要掌握科学的前沿发展。”

在刘洋看来,变化在悄悄发生。

80后的刘洋既是科幻作者,也是科幻文学的研究者。他拿下过华语科幻星云奖、引力奖、光年奖等,作品《火星孤儿》曾获“钱江晚报·浙江新华”春风悦读榜年度风向奖(科幻类)。同时,刘洋也是重庆大学副教授、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员。

《火星孤儿》,八光分文化/人民文学出版社,2020年

刘洋觉得,传统科幻作家也许确实在减少,但从世界范围内看,今天的科幻创作已经有跨界、跨类型的泛化趋势。如果把科幻小说的定义放宽了看,创作者的人数是在增加的。

科幻小说正在跟奇幻小说、历史小说、推理小说甚至主流纯文学交融。“比如说梁清散,他把科幻小说和历史小说做了一些融合;北大物理学博士付强的几部长篇,既是科幻小说,也是推理小说。”

科幻作家、学者刘洋。

科幻文学创作,在高校写作课中,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。“在中国高校里,科幻写作课程在所有科幻文学相关的课程中的比例,比(科幻传统深厚的)美国的高校还高。”刘洋说,原因在于中国的科幻作家,很多都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。

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、四川大学的姜振宇,西安交大的王瑶(夏笳),清华大学的贾立元(飞氘)等等。

但是,中国高校里的科幻写作课程也有不足,比如教材并不丰富。刘洋刚好给自己“打个广告”:他编写的专业教材《科幻创作》即将出版,这是国内第一本面向高校的科幻写作教材。

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将设科幻单榜

不久前,在文化综艺节目《文学馆之夜》第五期中,中国作协副主席、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与科幻作家韩松、神经科学博士邓虎、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畅聊当下火热的科幻文学。

《文学馆之夜》第五期节目。

李敬泽提到,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步其实是梁启超、鲁迅这一代人。

1902年,29岁的梁启超写了《新中国未来记》。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,梁启超描绘了1962年的中国,将是繁荣富强、百业俱兴的景象,实现了君主立宪,成为国际格局中重要一极。小说寄托了他本人社会改良理想,是一篇软科幻作品。

青年梁启超。

几乎同时,1903年,22岁的鲁迅在日本留学,他读到了凡尔纳的日语版小说,大为赞赏,兴奋地将这部小说译为汉语文言文《月界旅行》。凡尔纳的这篇小说当下被译为《从地球到月球》。

“科学小说《月界旅行》”

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,科幻文学一直在场,而且是其中一个重要谱系。

李敬泽说,今天,中国又迎来一个科幻小说的大繁荣,甚至成为一个社会现象。这可能意味着我们民族走到这儿,更有面向未来的激情,也更愿意探索和面对那些不可能性。

韩松则回想起一段往事。1996年,他31岁,进入新华社工作刚5年。他写了篇科幻小说,题材冷僻,连上《科幻世界》都难。他突发奇想,寄给了《人民文学》杂志。当时的编辑李敬泽看到韩松的投稿后,给这个陌生作者回了一封很长的信,里面写道“这种写法、表现形式,非常值得鼓励。”

著名作家韩松。

27年后,韩松仍收藏着这封信:“它对我的鼓励非常大,后来,我一直写,写到今天。”那天,韩松说,“今天终于有一个机会表达感谢。”

不光是感谢,韩松说,李敬泽那封信对科幻文学的认同与鼓励,其实体现了我们民族面对未来的开阔性。

作为当代文学的见证者和记录者,“钱江晚报·浙江新华”春风悦读榜一直注目于科幻文学的动向——2022年,春风悦读榜迎来第十届并再次重装出发之时,正式增设“春风科幻奖”。

春风悦读榜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、浙江出版联合集团、浙江省作家协会指导,钱江晚报、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、浙江文学院(馆)主办的图书榜单,每一年都会评选前一年度的优质图书,举行颁奖盛典。

今年,“春风科幻奖”单榜的竞争势必更激烈。

在这里,我们也做一个正式的宣布——

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评选活动正式开启,今年在白金图书奖、年度致敬奖、白银图书奖(虚构类、非虚构类)、金翻译家奖、春风新人奖、春风科幻奖、春风童书奖、浙版好书奖、新青年风尚奖的基础上,还将新增女性文学奖和春风评论奖。

而今年我们的7位终评委是李敬泽、阿来、毕飞宇、艾伟、毛尖、徐则臣、刘洋;除了终评委外,现场还有非常重磅的嘉宾团将亮相。

相关春风小书桌、年度66好书评选等活动,也准备了非常丰厚的互动礼物,比如签名书、够书券、咖啡券、电影圈等等,会陆续发布在潮新闻app和《钱江晚报》人文读本上。

请关注#春风悦读榜#相关专题,在这个春天,获取你的悦读福利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